Critical Role of Convection Volume and Practices on Results 對流容量之關鍵角色及實務結果

在透析中如何使用對流的容量以及測量因子,來提升治療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1,2)。劑量需根據各地的實務情況、以及患者狀況來決定,必須符合個別患者的新陳代謝需求,還有每位患者對於血液動力的容忍度。

在西方及歐洲地區,超過90%的HDF治療患者採用後稀釋法HDF。CONTRAST是第一個來回應對流劑量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採用了4小時治療使用24 L 對流量的設計。但不幸地,因為各地規範或是訓練不足,實際的對流容量的中位數只有19.8 L (3,4,5)。事後分析發現,存活率顯著與較高的對流容量有關,需要高過21.95 L (6)。在土耳其的HDF研究,採用的補充液的容量至少要15L,而中位數的補充液容量為17.2 L (7),研究結果與CONTRAST類似,HDF與HD在存活率沒有差異,但再次地,事後分析顯示對流容量>19.9 L (包含 2.5 L 體重減少)會提升存活率。這兩個事後分析的結果,也被ESHOL研究結果證實,發現患者每次若採用高達23.1 L的對流容量,比起高透量HD,會顯著提升存活 (8)。

在其他大規模的劑量研究中,也同樣指出了對流容量與患者治療結果的相關性 (9),根據樣條曲線分析 (spline curve analysis)發現,對流容量與患者治療結果的相關性應該被視為一個連續性且獨立的變數。此外,分析中也發現血清β2-microglobulin 與 CRP濃度,與劑量對流容量呈現負相關 (9)。另外,最近的西班牙世代研究,採用傾向性匹配分析1,012對患者,來比較高透量HD與HDF,發現HDF治療的患者為接受中位數為23.45 (IQ 21.27-25.51) L/次的補充液,可以分別減少24 % 與 33% 的整體死亡率、以及心血管死亡率 (10)。

在日本,前稀釋HDF是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佔了80-90%的HDF治療,此源於血管通路的流速限制以及地方規範 (5,11)。但目前沒有前瞻性的腎臟替代療法干預性研究採用前稀釋模式,探討精確的對流容量所造成的影響。不過,在最近的JSDT (Japanese Society for Dialysis Therapy) 研究以及更多樣條函數分析中,在分析對流容量與患者治療結果,發現容量高達40 L/次,始可以開始看到對於存活帶來的好處,而最佳表現容量可能是在 50 L/次。也就是說,前稀釋模式的對流劑量,比起歐洲常見的後稀釋模式,需要幾乎兩倍的劑量才能達到同樣好的結果。對流劑量增進患者存活是無庸置疑的,在日本的前稀釋模式,無論用什麼調整因子 (例如,體重、BMI、身體水量、或身體表面積),皆可看到與歐洲研究有著同樣的好處。

簡而言之,最近的研究發現,最佳的對流劑量可以提升透析患者的治療結果,這些研究基礎是無尿患者每周三次的治療,並且以至少 23 L/ 的後稀釋方法  (26 L/1.73m2) 46 L/次的前稀釋模式 (52 L/1.73m2)

這樣的對流劑量無法應用在特殊的透析療程,諸如每天、夜間或是增加的透析治療排程,且這些治療值得更進一步的研究來衡量效益與風險。無論如何,少數臨床研究點出,增加HDF治療的時間,無論是增加每次更長的治療時間 (8小時,一周3次)或是每兩天一次的間隔治療 (12-14),在所有調查的個案中,可以看到的臨床效益,包含更好的血壓與體內液體調控狀況、減少改善貧血的ESA使用劑量、以及更好的磷離子控制,甚至不再需要磷離子補充 (13)。